学科建设
艺术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于2023年4月设立,本学科授权点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文件,在原美术学一级学科、音乐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三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调整。原学科遵循艺术学学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规范,培养出约500名各艺术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基于历史现实与经验,学科调整后,原有各学科凝心聚力,重新规划,力求将艺术学一级学科建设成实力较强、特色鲜明、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学科。
办学定位:遵守高等教育及高层次艺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规范和要求,借助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优势,积极推进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强化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优势互补,优化“艺工融合”机制,将本一级学科学位点建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内涵的新型学科,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在艺术研究领域贡献力量。
培养目标:学校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与优势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严谨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在遵循学校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为目标的前提下,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以服务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习惯养成和创新创优能力提升,逐步构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为科研院所、艺术研究机构或部门、艺术教育部门、各类学校、非遗保护机构、文化和旅游部门及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培养所需要且能够胜任从事艺术类学术研究、田野调查、文献解读与分析、智库建设、文化政策制定与修订等工作的较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同时也为更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能力提升的科研院所及高校储备人才资源。
师资力量:学位点现有各艺术门类齐全的教师54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位,讲师19人,其中硕士生导师35位,外籍教师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位。教师来自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毕业的博士和硕士,以及部分海内外专业文艺团体的艺术家,部分研究团队聘请学校理工科团队的专家参与相关课程教学与课题研究工作,确保了各学科的互补与有机结合。教师大多为艺术创作、表演和学术研究兼具的“双师型”教师,数名学术骨干在自己的艺术学科门类中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较强。
科研和实践平台:本学科拥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1个;文物无损检测与安全溯源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文联颁发的江苏民间表演艺术研究所1个;江苏省舞台美术协会颁发的舞台美术研究所1个;并设有专用的研究生课教室3间;研究生画室1个;为研究生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的砚湖书院1个,舞美工厂1个,创意工场1个,音乐厅1个,大型演出场所2个,与江苏省新华社联合承办的“温度工作室”1个,学校的品牌性工作室“艺致思政工作室”1个。
学科方向:(1)学科艺术史研究。聚焦美术、书法、戏剧影视、设计、音乐、舞蹈等专业领域的历史及文化研究,着重对艺术发展一般历史及专门史、艺术个案与集案、艺术家个体与群体、艺术现象与文化内涵的研究。(2)学科艺术理论研究。基于各艺术门类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领域主要聚焦于基础理论和技术技法理论两个层面。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各艺术门类艺术人类学、艺术教育学、艺术管理、艺术社会学、艺术传播学、艺术哲学等内容,技术技法理论主要主要聚焦于对艺术实践层面所蕴含的基本规律展开研究。(3)艺术与科学学科交叉研究。基于艺术研究与发展在科技时代新的需求与趋势,结合学校工科优势学科的发展现状,借助工科实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获取实验数据,揭示人对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及综合性艺术情感体验与艺术表达的身心规律,为艺术研究拓展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探究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