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通知公告  赛事资讯

上海美术馆推荐展览:咱们工人有力量

2009-09-18来源:南航艺术学院发布人:系统管理员阅读:2345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总工会和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上海美术馆承办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国工业主题美术作品展”于9月17日至10月25日在上海美术馆一楼、P层、二楼、展厅举行。此次展览集结国内各大美术馆、画院、美术学院等艺术机构及艺术家个人关于工业题材的作品收藏,展出的180件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锐意改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而且是六十年来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地以弘扬主旋律宗旨,对于工业主题美术创作丰硕成果较为完整的整理和展示。其中有建国六十年以来最重要的工业主题精品以及诸多名家名作,例如广廷渤《钢水・汗水》、陈逸飞、魏景山执笔的《开路先锋》、赵志田《大庆工人无冬天》、潘家俊《我是海燕》、杨之光《矿山新兵》等等耳熟能详的作品。

      我们即将迎来建国60周年大庆,六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其中工业是新中国建设与发展贯穿始终、延续至今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新中国六十年来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就展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国工业的建设成就、中国工人的精神风貌,印证了新中国的成就与发展,此次展览既构成了对工业主题美术创作成果的总览,更从六十年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历程中凸现了时代风貌,是向祖国六十华诞的献上了一份厚礼。

《钢水和汗水》 广廷渤

              《钢水和汗水》 广廷渤

    广廷渤,满族,1938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任职于辽宁省美术馆,现居美国。他的人物作品大都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与技巧,此为其代表作。作者从创意、体验生活、写生到完成作品经过了大约三年的时间。他摆脱了此前直接描写炉前工紧张劳动的套式,而通过对四位炼钢工人汗流浃背、解衣透凉、举杯痛饮等情境的细致描写,间接传达了他要表达的主题:优质的钢铁是由工人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画家从纯正面的视角着意刻画了一个端坐的炉前工长的形象,炉光映照出他宽厚的体魄以及微至眉宇、血脉的每一个细部,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以及仍在流淌的汗水。这些精细的刻画不仅强化了人物的刚毅性格和拼博精神,也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以静为主,动静呼应,以暖光统一,又有冷暖对比,均见画家之匠心。为了深入刻画细部的逼真感,作者使用了丙烯颜料。此作在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陈列中,时常与《父亲》相邻,亦相映成趣,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体现着主流美术形态的新趋向。

《大庆工人无冬天》  赵志田

              《大庆工人无冬天》  赵志田

《开路先锋》  陈逸飞

            《开路先锋》  陈逸飞

      1972年,陈逸飞创作《黄河颂》这件巨幅宽银幕式油画(1435×297厘米)时,年方二十五、六岁,正是血气方刚、梦想成真的年纪。作为当时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的骨干――油画组负责人――陈逸飞在70年代初几乎一气画出了《开路先锋》(1971年,魏景山合作,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颂》以及《红旗(1972年,有文章称之为《红旗颂》,原由作者自藏)三幅作品问鼎画坛。其中,《开路先锋》人选了1972年全国美展,得以在首都公开亮相,而《黄河颂》和《红旗》则因形势变动、极左思想束缚等各种原因被搁置起来。据说,《黄河颂》迟至1977年才被全军美展接纳,而《红旗》则要列1996年才出现在新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经典作品展”(上海美术馆)的大厅。然而不管怎样,这三张画给陈逸飞在上海乃至全国美术界博得了声誉,以致于20多年后王琦、蔡若虹等老前辈在《美术》撰祝贺陈逸飞举办个人回顾展(1997年,中国美术馆)时,依然对他早年的代表作念念不忘。

《我是海燕》 潘嘉俊

              《我是海燕》 潘嘉俊

    油画《我是海燕》创作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潘嘉俊老师还是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画面上,顶着狂风暴雨检修通讯线路的女解放军战士,犹如搏击风雨的勇敢海燕。潘老师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女解放军战士无惧风雨、乐于奉献的精神,作品的主题与人物思想深层次的内涵表现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作品,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年轻人。《我是海燕》入选1972年全国美展和全军美展,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重要报刊刊载,并在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展出,国家邮电部于1973年3月8日发行《中国妇女》纪念邮票一套共三枚,《我是海燕》被选作其中一枚的图稿。

林风眠  《轧钢》

                 林风眠  轧钢

   大炼钢这一历史事件作评价,而是经由画面,看到一个浪漫时代的影面,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历史的平面的还原。反映新生活的林风眠作于50年代的若干人物国画(如轧钢),从人物造型到形式构图也显示了对传统形式的突破与创新。这种形式探索方面的收获,并不因题材的过时而失去其意义。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友情链接

校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Copyright 2020 Arts College of NUAA Allright Reserved 苏ICP备05070685号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