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道讲坛举办“昆曲与京剧中的旦角塑造与艺术表现”讲座

2018-12-19来源:艺术学院作者:柯龙婕旻 编辑/孙吟吟供图:责任编辑:审核人:发布人:孙吟吟阅读:404

1214日下午,在将军路校区东区音乐厅举办了第58期御道讲坛:昆曲与京剧中的旦角塑造与艺术表现,艺术学院联合学生处邀请到著名京剧、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彭林刚老师精彩开奖。讲座上,彭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京剧与昆曲中旦角艺术的别样之美,并现场展示了部分旦角唱段,这是一次理论与现场示范紧密结合的讲座。

旦角的魅力,追求细节

作为京昆乾旦,彭老师首先向大家普及了旦角的行当划分,青衣、老旦、正旦、闺门旦、彩旦等旦角行当让同学们了解到戏曲艺术在舞台表演中对细节的高度追求。以穆桂英这个角色为例,彭老师说到,从角色的服饰颜色上就能看出这个角色的前后身份转变:“少年、青年时,穆桂英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意气风发,所以粉红色、大红色这样青春有活力的颜色是符合她当时的身份的。而到了杨宗保去世之,她的服饰变成了白色,这映射出了身份信息的一个转变。”除却服装色调的细节,彭老师还提到昆曲严格的吐字和韵白,昆曲在韵白中结合了方言发音,字的韵调极为讲究,要求演员咬字清晰,调要符合该戏曲的审美需求,对演员来说,韵白技巧甚至比演唱还高。说及此,彭老师还用吴语方言“我”举例,练习发声,同学们纷纷模仿。

名家的精神,执着如一

通过彭老师的分享,京剧“四大名旦”对表演的艺术执着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梅兰芳,首将京剧带出国门,让世界领略国粹魅力程砚秋,存腿于曳地罗裙中,掩饰身高以迁就角色身份尚小云,关注妇女生存生活现实,大胆探索戏曲表演中女性之美与;荀慧生,贫苦出身苦练功,唱念做打无一不精。他们对艺术的坚守,让戏曲得以生生不息地传承,他们的创新创造,为戏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他们对社会的关注,使得戏曲更承载了对民生社稷的责任和担当。彭老师动情地说到:“这些戏曲表演家台下或许是师徒父子夫妻,但台上追求演技的时候则绝不相让,,赋予戏曲艺术激烈竞争百花齐放之态。”对职业的敬畏和尊重,正是一代代戏曲表演艺术家能将艺术作品和精神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因。

 

戏曲的交流,“圆”的艺术

彭老师说,世界上有三大表演艺术系统,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就是其中之一。“戏曲的舞台上不可直来直去,所以才有逢上必下,逢前必后,逢左必右。这就是戏曲‘圆’的艺术。”彭老师现场向大家示范戏曲表演中“开门”的动作虚拟表现,并现场邀请两位同学学习表演动作,以诠释他口中“圆”的艺术理念。他说:“表演中的步法、手势和神态”的精髓。两位同学一边认真观察老师的动作,一边模仿学习,台下的同学们也跃跃欲试,纷纷“出手”模仿。

彭老师穿上戏服,为同学们表演《牡丹亭》的《惊梦》和《寻梦》片段,还演唱了京剧《春闺梦》的曲牌【山坡羊】。彭老师的唱腔静雅细腻、表演传神优美学生们看得如痴如醉,掌声雷动。讲座结束后还有同学向老师请教京歌《梨花颂》的唱技巧,彭老师耐心地为同学逐字逐句纠正发声和咬字要求同学在演唱中准确把握该歌曲的艺术内涵,控制好声腔表现。

我国的京剧、昆曲都是国粹,对其学习和赏析都需要多年的浸润,在长时间的感悟中逐渐领会。正如艺术学院副院长板俊荣教授所说:“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熬’出来的,而理解包括戏曲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时间,需要年龄的沉淀。”此次讲座的意义也不止于学生们对戏曲表演的了解,更在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友情链接

校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Copyright 2020 Arts College of NUAA Allright Reserved 苏ICP备05070685号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