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媒体聚焦
5月22日上午,美国爱荷华大学传播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博士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Churchill L. Roberts教授莅临我院,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如何制作纪录片”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艺术学院副院长板俊荣主持,新闻传播学系青年教师李倩岚翻译。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同学以及许多对纪录片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的同学认真聆听了本次讲座并积极参与交流。
关于纪录片的创作,Roberts教授首先介绍了五种故事叙述模式,分别是线性模式、论述模式、插曲模式、诗歌模式、混合模式。面向众多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们,教授强调了自己在新闻专业的学习为纪录片拍摄的带来的重要影响,“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进行纪录片的创作会更重视论述式的故事叙述,注重事实或者是一些信息数据的搜集和梳理。”教授通过自己早期的一部纪录片作品《古巴运动》为大家例证此种叙事模式。
随着Roberts教授在纪录片领域的更深入的思考,他希望更多关注纪录片中的人物,让人物自身推动故事情节进展,于是开始尝试将戏剧三幕式的结构引入纪录片的创作过程。通过对《阿勒姆的天使》剧本结构和《彼得·金兹的最后一次飞行》的视觉化处理,Roberts教授具体介绍了自己在纪录片叙述模式的各种安排。让同学忍俊不禁的是,教授还以自己丢失宾馆房卡,一波三折才进入房间的经历,形象生动地向同学们强调了矛盾冲突对于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性。
本次讲座也是Roberts教授纪录片《兵马俑的诅咒》在中国首映式,现场所有师生有幸成为这部新作在中国的第一批观众。这部纪录片围绕秦始皇兵马俑发掘人身份之争的问题,展开了层层深入的调查。影片全长40分钟,结束后观众仍表现的意犹未尽。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全英文向教授提问。教授为大家介绍了纪录片拍摄经费的来源问题,并重新解读了关于《兵马俑的诅咒》中“curse”一词的含义,也欢迎师生们为这个词的中文翻译建言献策。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能让大家面对面接触西方纪录片导演聊创作,受益匪浅。18级广播电视学学生万晨钰在朋友圈写道:“《兵马俑的诅咒》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了解到的西安,展现了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有关兵马俑的故事,我想要再去一次西安,真正了解到它,而不只是一个游客。”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