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媒体聚焦
近日,艺术学院“心语心愿”—心理主题音乐会在将军路校区东区音乐厅顺利举行。本场音乐会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办,艺术学院承办,艺术学院音乐系协办。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钟勤、院长板俊荣、党委副书记王宇宁、副院长马道全,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们出席了本次活动。
本场心理音乐会从音乐的情绪功能、音乐的认知功能、音乐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展开,通过音乐表演和心理学实验科普的方式向听众展示了音乐的魅力,使得现场听众沉醉其中。
第一篇章:音乐的情绪与功能
科学表明,音乐具有减压效果,它能够降低疼痛、舒缓压力。音乐系Oscar老师演奏的《月光》就像一段诗篇,把听众带入谧静的深夜,月光如水的美令人感到抚慰。邱爱金老师演唱《军营飞来一只百灵》,活泼欢快的歌声让人感受到力量与希望。两位老师表演结束后,来自音乐表演专业的心理委员戴静同学演奏了一曲《卡农》,悠扬的旋律令人沉醉。
第一部分的演出结束后,孙丽君老师用多个科学实验,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样的音乐才能让人解压。她指出虽然镇静音乐比刺激音乐有更好的舒缓作用,但是音乐类型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个人偏好是重要的调节因素。孙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一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的前沿研究,这篇研究从脑科学的视角验证了偏好音乐对听者获得愉悦感体验的积极作用。
第二篇章:音乐的认知功能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音乐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尤其在工作与学习环境中,音乐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汪晓露老师演唱了意大利文歌曲《我亲爱的爸爸》。这种类型的歌曲是非母语的声乐音乐,人们在进行阅读理解相关的任务时,将其作为背景音乐比母语的声乐歌曲更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接下来,孙丽君老师演奏的《浏阳河》则让大家感受到无数革命先辈不畏艰险、创造奇迹的激情迸发,画面感十足!本篇章以音乐剧《猫》中一首著名插曲《Memory》结尾,邹桢彬同学的钢琴伴奏与蒋孜怡同学的倾情演唱将这首经典歌曲中的怀旧情感娓娓道来,令人沉醉。
通过以上的三个节目,大家分别了解了背景音乐对学习的影响、音乐与视觉的联系以及音乐对记忆的唤醒。随后,孙丽君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运用脑电技术完成的音乐心理学实验。通过对人们聆听音乐时的脑电信号进行分析,发现即便从未接受专业音乐训练的普通人,也能够听懂音乐的基本结构规则。在此基础上,与同学们讨论了“音乐何须懂”的问题。她倡导同学们多听音乐,通晓乐理知识并不是欣赏音乐的必要条件。
第三篇章:音乐的社会功能
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艺术形式。在音乐合作中,演奏者能够提高他们的人际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社会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还能提升自信心和自我评价。艺术学院的同学们在这方面做了勇敢的尝试。《告别》是我院宋逸文同学在我校学习歌曲写作课后创作的第一首作品,宋逸文、王青、薛润梓共同展示。《经年一瞬》由我院学生付裕作词、汤思雨、常靖雪作曲的原创歌曲。蒋孜怡、苏岳、王青、薛润梓四位同学通过合作的演出方式,传递着对毕业生的深深祝福,也希望唤起同学们在学校生活的美好回忆。口琴、钢琴、吉他的合奏让听众不禁想起那些年的青葱岁月。
音乐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两个交流系统,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当难以用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时,音乐可以让人类实现了跨越种族和国家的心灵沟通。音乐会最后,Oscar老师和孙丽君老师带来一曲四手联弹——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NO.1》,二人配合默契,演绎钢琴曲的澎湃激情,赢得在场师生雷鸣般的掌声。
最后,板俊荣对本场心理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表示这场心理音乐会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听众展示了音乐对心灵的治愈作用,艺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们对此次的音乐会倾尽心力,拉近了同学们与音乐的距离,感受音乐与心理的美妙结合。
在学校“5·25”心理健康月活动中,艺术学院结合专业特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合作,专业老师、学生共同参与,使得本次心理音乐会得以成功举办。此次心理音乐会让听众认识到音乐对于心理的调节功能,拓展了大家对音乐的认识。音乐会结束后,许多同学对音乐与心理的交叉非常感兴趣,他们表示此行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更看到了不同学科间碰撞出的魅力火花。艺术学院将继续结合学院特色,发挥专业特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贡献艺术力量。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