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媒体聚焦
10月19日下午,砚湖书院座无虚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影像研究院院长、中国军工记协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牟健为教授,受邀来到艺术学院,以“人物、故事和航天精神”为主题,为艺术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太空影像研学素养公开课。学院院长板俊荣、副院长马道全、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素养公开课。
牟健为是我国著名的航空摄影家,现任中国军工记协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北航影像研究院长。历任军报驻老山前线记者、华光摄影学院院长、中国航空摄影报主编等职务。他曾经乘歼击机等各类战机航摄两千余架次,荣获建国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航空航天摄影特等奖等 200余奖项,荣立二、三等功9次,著有《空天摄影学》《航空摄影教程》《无人机航空摄影教程》等著作,不凡的经历和体验使牟健为对于航空摄影有着独到的见解。众所周知,我国的航空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就在10月16日,我国又有三位航天员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在牟教授引导下,感受神秘的航空摄影世界,让师生们感到无比振奋和激动。
在公开课中,牟健为首先谈到了自己对空天摄影理念的理解。他通过曾获中国摄影金镜头奖——《登月》来解释用镜头缩短宇宙与地球的视觉距离。人类带着取景框的目光仰摄黑洞,俯摄人间,成为地球连接天空、太空、深空、远空的视觉导轨。牟教授还通过众多质量颇高的影像作品进行讲解,充分诠释影像的力量。接着,他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和西方摄影视角不同之处。在查阅NASA宇航员形象资料的过程中,牟教授意识到“光有豪情壮志还不够,美国宇航员看似简单的形象塑造其实并不简单。”因此,在对航天人员摄影技术培训中,牟教授特别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从拍摄宇航员的艺术照转变为拍摄宇航员的生活照,完成了从描述“太空神”到诠释“太空人”的转变。牟教授讲述了艺术与内容的关系。以2021空中阅兵拍摄活动为例,强调照片既是艺术也是内容,最重要的是扣准主题,要站在组织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此外,牟教授注重航空影像领域后进力量的培养,他建立了《牟健为空天影像博物馆》献给少年儿童,该博物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与会者感受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家的情怀:无私奉献的传承精神和对工作一丝不苟“拼命三郎”精神。牟教授对空天影像领域的热爱让在座的师生都深受感染。
板俊荣在总结中对牟教授的精彩讲解表示感谢。影像是有力量的,不仅可以观照现实,而且还能够改变现实,推动工作。他认为牟教授身上所展现的创新精神、传承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值得艺术学子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