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媒体聚焦
南京支撑长三角科创圈建设,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的明确要求。
南京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包括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在内的科教综合实力较强,近年来经济、科技发展态势良好,营商环境、创新生态位于全国前列,也应该在原始创新、支撑长三角科创圈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科研成果转化、企业研发、创新研发平台,尤其是国内外生产力要素集聚能力等方面,南京与国际性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南京支撑长三角科创圈建设的路径,首先是自身建设好区域性创新中心,是南京支撑长三角科创圈建设的内在基本条件。
南京在创新发展政策递进、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同时,应扬长避短,推动南京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基地建设,强化创新策源地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开展重大科技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战略性先导技术研究。加快紫金山实验室建设步伐。支持在宁高校院所及企业瞄准交通、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基础设施。
引导各类创新载体联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协助建设大学高水平研究学科,加快实现重大原创成果,如围绕新型网络结构、6G等领域突破。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产生更多前沿科技成果,支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创新成效,构筑多层次立体化创新空间,形成创新规模效应和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保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壮大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深化校地融合发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继续支持大学创新港集聚优势学科、科技研发平台、服务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资源。省内外一流高校积累了大批无编制的海归名校博士,科研能力强、知识新、视野开阔。可与南京高校院所合作,吸引这些人员来南京工作,推动科研创新和技术攻关。
二、科技产业发展和产业质效提升,产生科技创新规模效应,提升南京产业发展能级,形成南京对长三角科创圈建设的有力支撑。
推进科技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努力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南京支撑长三角科创圈建设的重要路径。
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机制,联动长三角城市构建全产业链创新提升区。继续实施“2+2+2+X” 创新型产业发展体系,达成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链规划目标。
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步伐,推动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实施智能、绿色制造工程,加强设备更新,提高汽车、钢铁、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继续推动“两钢两化”等转型升级。
推进创新型企业壮大工程。鼓励大中型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委托研发和知识产权整合,牵头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产业中心。立足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在未来网络、航空航天、区块链、量子信息、安全应急、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布局未来产业集群。
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和工业基础软件等,加强相关产业基础协同攻关。推动制造和软件企业开展基础软件、高端工业软件等产品协同攻关。
三、建设创新优质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
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形成聚集创新资源的极化效应,构建国际性市场规则体系。
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南京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畅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落地等各环节,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与国际知名高校、实验室、跨国公司等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项目和人才落户南京,支持在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
建立覆盖创新链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完善信贷支持机制,鼓励支持科技企业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贷款等融资服务。推动南京国有投资公司采用深国投、新加坡“淡马锡”的运作方式。
鼓励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发展;加快培育面向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完善财税、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企业科技专业服务体系。构建与更高开放水平相适应的科技企业和相关人员的利益保护和风险防范体系。
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畅通科技资源流动通道,提高科技要素资源调配能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
融入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实现科技要素配置效益最大化,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促进人口规模增长、结构优化,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和落户政策。实施科学合理、开放包容的人口政策,推进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政策有效衔接。
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土地使用弹性年期、差别化土地供应、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运作等土地供应方式。
支持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增信作用,强化“南京金服平台”政策对接、融资服务和信用支撑功能,创新“信易贷”产品和服务。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权益,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开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加快培育技术转移机构及其经理人。
谋划后疫情时代创新资源流动通道;提高资本资源调配能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加强城市对外来人才吸引力。
完善城市功能品质,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促进空港、海港、高铁枢纽高效联动,设立本土航空公司;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安全共享的信息数据中心和全球信息服务重要节点。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本文系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京支撑长三角科创圈建设路径研究”[项目号21ZD04]、南京市软科学研究计划“进一步提升南京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的研究”[项目号202101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