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30多年前,屈雅红从省级机关调入高校。30多年来,无论现实世界如何纷纭喧嚣,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付出多少辛劳,心中对专业和职业的热爱从未减损。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大学时代,屈雅红读到过台湾诗人席慕容的诗句: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一棵开花的树》)
她将最后一句改为“为这我已蓄势多年”,作为自己对教师职业状态和教学活动中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理解。只有足够多地积累、持续地摄入,才能站稳大学讲堂,一不小心就成了学生眼中的“古董”老师。
新闻专业实践性强,“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了保持对行业变化的感知力,她一直与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并曾几次去媒体兼职。这些年,传媒行业变化纷繁,自媒体崛起,她“把自己作为方法”,开博客、运营公众号……学习、体验、研究,以滋养补给教学。也正是这种不停息的学习状态,消弭了年长老师容易出现的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并带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和科研。学生视她为“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
拓展空间,为学生搭建成才平台
对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最大的课堂在课外。屈雅红联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旗下的江苏广电纪录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报社报业集团旗下的南京紫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金陵瞭望杂志社)申报、建设了2个研究生工作站,将研究生嵌入专业媒体的创作团队。研究生参与了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时代问答》栏目,学生参与的纪录片《幸存者——见证1937》《致未来书》《金陵永生:外国人眼里的南京大屠杀》《中国梦•中国路》《东方主战场》等在央视及各大省级卫视播出。
与此同时,屈雅红师生团队创办了“将军大道29号”“同心绘”两个新媒体矩阵和“苏陕汇”公众号。在这里,学生实践课堂所学;在这里,学生讲述南航师生的故事,讲述中国“非遗”传承人、老字号企业故事,累计发文超千篇。在这里,学生凝聚实践成果,在“互联网+”、“挑战杯”、职业规划大赛、“赢在南京”、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国家、省市区及校级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百余项,完成大学生自由探索项目、大学生创新业训练创项目20余项。在这里,学生录制了《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被讨厌的勇气》等有声书,以此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生生关系。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这是屈雅红常对学生说的话。2020年以来,她搭建了16支社会实践团队,组织近300名学生参与了公益支教、科普、乡村振兴、为老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中国、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10余支团队、20余名学生获省、校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5名学生获得省级先进个人。在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江苏教育报刊社组织的第二届“我的暑期生活日记”、“读名著•晒笔记”、第十二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江苏赛区写作竞赛及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主办的“全面小康•追梦成长”江苏省青少年征文大赛中,志愿者辅导的50余件作品获奖,10余名志愿者获得了“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志愿者辅导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学生创作科普作品,在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中,20余件作品获奖。
正本溯源,传播性别平等观念
屈雅红从事女性主义研究,致力于传播两性平等观念。主持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当代影视剧的女性主义批评》等课题;出版《战略机遇期妇女发展与妇女工作》(合著,省妇女研究所组织),《她叙事——现代女作家论》等性别研究著作;曾开设《性别平等与两性成长》《女性电影赏析》《中国现代女作家名篇欣赏》等公选课。近年,一些自媒体在网络空间制造两性对立,一些似是而非的性别观点在学生中流播甚广。屈雅红带领学生研读女性主义文本,解读女性主义影视剧,采访报道优秀女企业家、女大学生,联络引进腾讯视频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编创团队,就纪录片创作及母亲角色等议题与学生交流。廓清是非,拨开迷雾,引导学生树立两性和谐的性别观。
团队的实践活动及事迹得到学习强国、央视等媒体报道近百次。
执教30余年,每当有学生因为学业上的收获对屈雅红表达感谢时,她总是把“谢谢”回赠给学生。她说,由青春而至老暮是生命的铁律,无人能阻挡,但我面前永远是一群正当华年的人。与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在一起,我必须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保持学习状态,这让我充满活力。年岁越长,教师这份职业带给我的“红利”越多。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