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媒体聚焦
当传统戏剧舞台遇上AIGC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以下称“南航艺术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以下称“南艺”)联合推出的实验剧目《来自远方》在南航舞美工场上演,该剧目吸引了500余名观众来到现场,场次由原定5场追加至7场,每场基本都座无虚席,现场观众形容“就像参与一场大型真人剧本杀”。
沉浸式剧照
《来自远方》改编自第71届托尼奖获奖作品,在保留原作情感内核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手段对传统戏剧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南艺音乐剧专业2021级本科生在《剧目排演与创作》课程实践中,将该剧作为实训项目,通过中文版译配、改编及观演关系重构等艺术探索,完成10余场公益演出,并尝试了大、小剧场不同版本的呈现。从导演构思音乐设计、舞美布局、演员表演等不同的切入点,分析体会传统观演模式与沉浸式观演体验的异同之处。
团队在进行排练
此次毕业展演与南航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开展深入合作,通过《戏剧影视灯光设计》《人物造型设计》《虚拟空间设计》等课程,开展跨学科融合。南航艺术学院的学生运用AI技术进行舞美设计,利用文本生成模型快速构建场景概念草图,通过CAVE空间多通道视景同步技术以及舞台光影技术,实现规定情景的虚拟场景重建和舞台场景的实时动态切换,使观众能够沉浸式观演。南航2022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刘泰源是本次剧目的多媒体设计/执行灯光,他提到,在技术上最大的难度在于,AI的能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至少在视频成形方面,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反复优化和调整。创作团队面对问题时也不断进行改进,直至呈现出满意的舞台效果。
创作团队讨论问题
演出突破了传统戏剧的“第四面墙”概念,演员在演出过程中走下舞台跟观众进行眼神交流、对话、击掌互动,调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剧情的主动参与者。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舞台场景随着剧情发展不断切换,观众可以清晰看到故事发生的场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表演现场
AIGC技术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在创作方面也极大地降低了试错成本,使设计方案产出量成倍增长,为传统舞台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变化。本次展演的灯光/光影媒体设计、南航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灯光设计》课程老师范学智介绍,“一方面,传统戏剧创作中,设计师可能根据导演需求设计出1套或3套设计稿来供其挑选,但AIGC赋能戏剧生产后,人工智能可能会成倍数的进行创作,设计出多样化的设计方案,这使得设计师获得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AIGC赋能戏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传统舞美的试错空间。由于传统舞美需考虑时间和成本等因素,几乎不允许试错。而AI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极大地提高了创作效率。”
南航&南艺召开作品研讨会
南航是江苏省最早开设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该专业依托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江苏省舞台美术学会等高水平教研平台,整合南航优势工科资源,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等前沿技术融入艺术教学,创新开设编程与智能装置设计、数字绘景技术等特色课程,打造“传统舞台美术+数字科技”双核驱动的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艺工融合”特色。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适应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需求,为传统艺术学科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内涵。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就业方向覆盖国家大剧院、江苏大剧院、省市级电视台等单位,从事舞美设计、数字媒体开发等专业岗位。
主创团队合影
AI时代的舞台艺术正站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技术拓展了戏剧的创作边界与观赏体验。《来自远方》的跨校合作实践不仅是艺术专业学生的全新尝试,更是对“科技如何赋能艺术”这一时代命题进行了探索。创作者在技术赋能中突破想象边界,而非滑向同质化生产。这一探索方向,或将定义数字时代艺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既非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亦非对传统的固守,而是在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校内链接